王健坤用匠心與愛心,縮短盲人群體成才周期
清晨七點,溫江城區的老巷還浸在薄霧里,王健坤(化名)已經坐在按摩所的工作臺前。他是一位盲人,5歲的王健坤高燒退后,世界永遠陷入黑暗。他摸索著學會用耳朵“看”世界,直到16 歲那年,社區報欄里的盲文報紙讓他第一次知道,盲人也能靠推拿立足。
在省盲校的三年,王健坤的指尖磨出比同齡人更厚的繭。為練習指力,他每天攥著核桃搓揉八小時,直到掌心滲出血珠。“穴位找不準就是害人,力道控制不好就是失職。”這句話被他刻在工作臺的擋板上,盲文的刻痕深得能卡住指甲。
2008年,26歲的王健坤用全部積蓄在溫江老街租下15平米的鋪面。開業第一天,他還緊張得把“開業大吉”的盲文掛歷掛反了。而如今的按摩所已擴展到三層樓,墻上掛滿學員送來的錦旗。
2015年,王健坤成立了志愿服務隊,他還給學員們上了一堂“社會課”。每個月農歷十五,他們的盲杖會準時出現在福利院的長廊。78歲的周婆婆患帕金森多年,每次都點名要王健坤推拿。
去年疫情期間,服務隊開發了“云推拿”教學。王健坤對著手機演示手法,妻子在一旁拍攝視頻,再由志愿者配上字幕。學員們通過語音留言提問,他常常回復到深夜。有位甘孜州的學員發來消息:“王老師,我靠您教的手藝,現在能養活癱瘓的媽媽了。”這條語音他保存至今,成了手機里最珍貴的文件。
那套獲得專利的數字化教學系統,藏著王健坤最精巧的心思。硅膠穴位模型里埋著壓力傳感器,學員按對位置就會觸發語音提示。“以前教一個手法要手把手糾正幾十次,現在系統能實時反饋。”他摸著模型上的“百會穴”凸起,就像摸著學員們日漸自信的臉龐。這套系統讓培訓周期從12個月縮至9個月,已有三批學員通過它掌握了基礎技能。
《成都日報》的記者曾問他,最驕傲的是什么。王健坤沒有說那些獎狀——“溫江區自強模范”的證書被他壓在抽屜底層,而是指向窗外:“你看街對面那家花店,老板娘以前是我的學員;拐角的快遞點,分揀員小鄭正在學我的手法。”陽光穿過玻璃,在他臉上投下溫暖的光斑,仿佛為這位黑暗中的提燈人,鍍上了一層永恒的光亮。
隨便看看:
網友評論:
推薦使用友言、多說、暢言(需備案后使用)等社會化評論插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