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風?文道畫意
9月3日,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國際文化交流藝術館主辦,中國國際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協辦,山東煙臺釀酒有限公司、煙臺市持久鐘表集團有限公司、煙臺市泰宇經貿有限責任公司、筆墨丹青董永智工作室承辦的“中國風?文道畫意――筆墨丹青?董永智文人山水畫作品展”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藝術館開幕,展出了董永智近十年來創作的作品60幅,全面呈現了藝術家的創作面貌,以及他對藝術和生命的探索。
中宣部原副部長兼中央文明辦原主任、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胡振民,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盧禹舜,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,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秘書長梁宇,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,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于洋,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董事局主席王平,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、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廣志,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藝術館藝術總監常輝,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何軍委,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董浩,《藝術市場》雜志社總編輯續鴻明,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黃小峰,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任軍偉,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藝術館館長洪和文,中國作家協會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張瑞田,藝術家蔡豪杰等出席開幕式。開幕式上,梁宇、陳傳席、張廣志、董永智分別致辭。
中國山水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,是中國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世界藝術史上也獨樹一幟。梁宇在致辭中表示,“此次展出的董永智的60多幅山水畫作品粗獷而細膩、沉靜而奔放,顯示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由衷贊美,是一次高水平的展覽”。
在陳傳席看來,中國古代繪畫的類型包括文人畫、宮廷畫和民俗畫,其中,與宮廷畫、民俗畫不同,文人畫在技巧上并不追求形似,而是為了自娛,為了向內的自我觀照與自我抒發。“董永智作為一個文人,在知命之年開始學畫,他將自己的詩文意境用于繪畫之中,極具特色,希望他繼續從事文學研究、繪畫研究。”
清初著名畫家龔賢說:“畫者詩之余,詩者文之余,文者道之余”,這句話代表了中國傳統文人眼中的詩文畫,即重道、重精神的表達。在張廣志看來,“這一見解正好印證了董永智的藝術態度與追求,以及創作理念和文化旨趣。與專業畫家不同,董永智的創作不是單純的對景寫生,而是通過作品呈現自己的思想和情懷,探索把時代精神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路徑。”
關于此次展覽的主題,在董永智看來,“‘中國風?文道畫意’,是用藝術的形式賡續和傳承5000年文化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――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秉持的宇宙觀、世界觀、價值觀和思想方法論。此次展出的作品,匯集了我過去十年來所創作的代表性山水畫。作品著重從哲學性、文學性、人文情懷、思想境界上彰顯‘中國風?文道畫意’的思想精髓,用不同的藝術符號詮釋‘中國風?文道畫意’的精神內核”。
開幕式結束后,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藝術館舉辦了“中國風?文道畫意――筆墨丹青?董永智文人山水畫作品展”研討會,尚輝、陳傳席、于洋、張廣志、續鴻明、任軍偉、張瑞田等人就董永智的藝術特色、創作風格進行了多維度的解讀和闡發。據悉,展覽將持續至9月10日。
董永智,字筆墨丹青,號膠東太平逸人。作家、畫家、文藝評論家,煙臺市作家協會副主席。出生于山東省榮成市。1989年至今出版發表面長篇、中篇、短篇小說和散文、詩詞、評論共計300余萬字。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《靈光》《彈出軌道的碎片》《冰與火》《穿越心牢的放飛》,中篇小說《回歸》等,短篇小說《冷》《霧》《幻》《歸》《影子》《請評委亮分》等,曾多次獲各類文學藝術創作獎。2022年4月,在《中國美術報》藝術中心舉辦“文以載道 畫以載意――筆墨丹青?董永智文人山水畫作品展”。先后在《中國書畫》《中國美術報》《中國藝術報》《藝術市場》雜志發表多篇藝術理論文章。武廣宇
隨便看看:
相關推薦:
網友評論:
推薦使用友言、多說、暢言(需備案后使用)等社會化評論插件